民国大学,民国大学排名

民国大学如何招生?
1.民国没有高考,如果你高中毕业了想读大学,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了。
2.报名之后,拿着中学的毕业证书、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张,你籍贯所在地教育局开具的介绍信。把毕业证、照片和介绍信递过去,人家一看手续完备而且没有***,就会让你缴纳报名费。
3.要缴多少钱的报名费呢?在20世纪年代,一般就是三五块大洋。交上了报名费,你会领到一张志愿表,你需要填上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学历、通讯地址和你想要报考的院专业。填完以后,拿到登记处登记,又可以领到一张体检表,上面印着考生体检的时间、地点和注意事项。过了几天,你去体检,通过以后,又能领到一张准考证,背面印着该所大学招考新生的日程安排、考试科目和考生须知。
4.到了规定的入学考试时间,你来到考场,把各科试卷上的题目做完,考出好成绩,再通过一场很简短的口试,就取得了入学资格。
综上所述,民国大学招生程序一般是这样:报名——交规定的资料——交报名费——填报名表——领体检表——体检——领准考证——考试——口试——入学。
为什么民国时的大学叫国立(如国立西南联大)?
谢谢邀请!因为在民国时、大学是国家、***办的、所以称国立XX大学。现在我们称公办大学,如果是私人办的、称民办大学、私立大学。无论是国立、公办、民办、私立,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、只要出人才、为国家、民族培养各种人材,科学家、政治家、艺术家、作家、诗人、将军、元帅、***、部长、总理、总书记、企业家、世界冠军、院士、博导、总工程师、总设计师都是受欢迎的、为人称道的。
故名思议,国立即管辖权在国家。时过境迁,我们不是当事人,对其内幕知之剩少。只知道解放后,有大批的工厂、商店挂有公私合营之招牌。所不同之事,新中国刚建立时,是不允许学校私立,银行私立,铁路私立!
不论那个朝代都不会允许军队私立,立者便为匪。但有剽局存在!
(图文无关)
国立也是区分于私立的!
这个提问不准确,不是民国时的大学叫国立,而是民国时期有国立大学,也有私立大学。民国大学有三种类型:国立、私立与教会。这是从学校的主办者来分类,国立就是公立,属于教育部直属的,在民国教育中还有省立、市立学校,都是公办院校,私立是民办,教会学校是由教会主办的。
国立大学属于教育部属院校,属于学科建设、教学质量、师资力量都上乘的院校,如国立清华大学、国立武汉大学、国立暨南大学,其中规模最大、院系最全、师资最强的是国立中央大学(今天的南京大学前身),当年超过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,以及日本东京大学,是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。
私立大学也有比较好的,如南开大学,震旦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大夏大学(华东师范大学前身),教会大学中著名者有燕京大学、辅仁大学、圣约翰大学、东吴大学、金陵大学、金陵女子大学等。
国立大学除了综合性大学,也还有专科院校,如国立戏专、国立艺专等,也都是所在学科(领域)非常优秀的大学。
某些地方性的院校,因为教学水平、学科建设优秀,也进入了国立大学名录,如国立中正大学(江西)、国立山西大学。国立院校的名单各时期有所不同,逐渐增加,老牌的国立大学主要是清华、北京、中央(初名国立东南大学)、中山、武汉、暨南、同济、山东(初名国立青岛大学)等。
西南联大是抗战时临时组建的大学,由国立清华大学、国立北京大学、私立南开大学组建,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,成绩却非常大,培养的优秀人才很多。西南联大被确定为国立大学,此外尚有临时组建的西北联大,也是国立。
私立大学经过改造,也有转为国立的,如南开大学、复旦大学。有些国立大学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事变化,时代变迁,或改造,院校调整,或撤销编制,不再存在。
谢邀请。
顾名思义,国立大学即直属于国家,由中央***出资创办的大学,区别省立、市立和私立大学。民国时期,分北洋***时期和国民***时期,中央***的公立大学,都冠名“国立”大学。1949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去掉“国立”二字,直接冠大学名称,如国立北京大学、国立清华大学直接冠名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。
西南联大,是抗日战争爆发后,国立北大、清华和私立南开联合南迁长沙,再西迁昆明,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同一时期还有一个“国立西北联合大学”由国立西北临时大学改称,后来撤消,单独设立西北大学、西北师范、西北[_a***_]、西北医学院、西北农学院。
时代不同叫法就不同,国家出钱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材,民国时期叫国立大学,现在叫国办或公办大学。如果是私人出资办学,民国时叫私立学校,现在叫民办学校,象西安翻译学院、培华学院等都是民办院校。这是语言随时代变化的结果。
民国时期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?
我们先来看启蒙,以前是私塾,一个老师教几个,十几个学生,老师只会一样学问,学生也只能学到一种,读书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。十几个学生养一个老师,成本就高,没钱的家庭就负担不起,子孙只能成为文盲。
到了清末屡次受到列强的侵扰,每次都败得很惨,人们就开始反思,认为是武器不如人家,这好办我买就是。可是甲午一战连武器还不如我们的日本照样把我们按在地上搓,有识之士看到日本是全方位的学习欧美,于是呼吁我们也应该这样,当时叫改革维新。
改革第一步是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,一个私塾老师是不可能的,于是成立学校,几个老师,招收几百个学生,几百人养活几个人成本大大减轻,普通人家也供养得起子弟上学,经济学上是代价最小,收获最大。老师各有所长,语文,数学,化学,历史,外文(这些是当年最重要的),学生学会了比只会一样的老师还有用,就这样学校在中国发展开来。
可是还是有人只想考功名,有人就建议干脆废除科举(其实开始的时候有洋科举,考数学,化学,可是效果不好),使大家都成为通才。成立了京师大学堂,相当于国子监,培养顶级的人才。这里要感谢美国,先后成立了清华大学,和燕京大学。燕京后来文,理科并入北大,工科并入清华,法政,社会科并入政法大学,校舍并入北大就消失了。美国当年是为了培养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校,可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老一辈的科学家,学者几乎都是出自这两所学校,现在的清华和北大是中国顶尖的大学,美国功不可没。
《悟空问答》小秘书你一晚上也不休息吗?来给我推送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答题?真无聊。
要问这个历史答案,民国时期有可数的高校顶数清华园,天津南开,浙江厦大,其余高校则是建国后创立,也是平平常常的水平。解放前,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社会受外敌侵略,民众受苦受难,******无能,经济潇条,通货膨胀,民不聊生,既是有意愿深造又有何能力就读?!如北洋水师邓世昌还是去大布列颠就读的船运学堂。成为了大清的牺牲品。
而现在全国各省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培训学校高校。北大,哈工大,各个理工学院,技术院校遍地开花。其功能为国家建设研发科技项目,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和保证,也为未来发展铺垫了广阔道路!
民国时期高校有两个特点,第一个是缺钱,导致整体水平偏弱;第二个是偏科,主要是偏文科。
无论是北洋***还是民国***,都没有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位,而是把军事和政治放在第一位。在经费倾斜上,文化教育方面只能是意思意思算了。
北洋***的财政开支就是一团浆糊,入不敷出是常态,农业税、商业税、海关税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大的开支,不得不依赖对外借款、公债、印制钞票、种植***等等极其不负责任的方式来筹措资金。在开支上,军事费用占据了绝对多数,1923年,北洋中央***的军费开支占据了其全部开支的64%,还要负担满清留下的不平等条约赔款,还需要支付***运作开支和人员薪水,投入教育的钱真的寥寥。地方军阀的开支更是捉襟见肘,军费开支占据其全部开支最高可达94%。在这种状态下,很多地方军阀连属下官员、吏员的工资都不敢保证,民生工程、工农业建设等等几乎都是零,文化教育的投入就是笑话,甚至还不如清***时期的投入。比如武汉大学的基础还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打下的底子,北洋***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投入;北京的几所大学年年闹欠薪,以至于教职员工发动***。1923年9月,广州市中等以上教职员,因欠薪5个月,无法维持生活议决***。11月,安徽省教职员向***索薪被殴伤,发生风潮,多人被捕。甚至教育部都发不出工资。1926年1月5日,发生教育部部员开会索薪之事,决定查封《四库全书》作为欠薪抵押品。11月17日,北京国立大学及专门学校八校因“***积欠经费9个月,学校难以维持”,召开联席会议宣告学校关闭。——你读读鲁迅先生的杂文,里面有好几篇都是反映这个***的。
当然,也要地方军阀很重视教育的,比如张作霖、阎锡山等人都能提供一点经费,张作霖还知道要搞个东北大学;张伯苓筹建南开大学,也是到处募捐,北洋的徐世昌、黎元洪都曾经以私人名义给予资助。但这些都不是制度化的,而是一种临时拨款。他们还是军阀,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军队而不是教育。
南京国民***稍微好点,不管怎么说,财政上一团浆糊的北洋要好得多了,也懂得不乱发纸币、要禁绝***,知道要发展点工商业了,在教育上知道要建立“国力大学”,要制度性地给点经费。不过总的来说,南京***自成立之日起,就陷入内忧外患之中,军事费用还是占据了绝对多数,教育费用还是寥寥,比北洋***好的就是可以制度性保障了。以下是南京***1928-1930年收入和支出略表: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tnbw.com/post/575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