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家长,大学家长能否进入学校

上大学后,你父母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其实读大学之前,也很少和父母住一起。准确的说,我是一个留守儿童吧!
不过在大学之后,母亲很爱打电话联系我!每次一聊,就是一两个小时。刚开始会很烦,觉得他没事做,可我很忙呀!后来想想,家里人都出远门了,家里现在就他一个人,他什么都不会,电视机
上了大学后,我爸妈似乎再也不用一直担心我的学习,生活,也不用一直操心了。以前要忙前忙后,为***心。现在我远离家乡,在外上大学,平常他们会找我语音聊天,问我吃饭了吗,有没有吃饱。而他们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了,我妈现在自己开了一个菜园,种了很多瓜果蔬菜,想吃什么就种什么,想吃什么就摘什么。我爸经常去健身,要么爬爬山,要么跑跑步,夏天就去游泳。有时候他们还会一起出去旅游。感觉完全就是养老生活了哈哈哈
当父母带着稚嫩的你走入大学校园,你还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,还是父母眼中的乖乖仔。
过着年轻,狂野和自由的大学生活,会让人觉得原来这才是自由的生活。无论是在校园内走出校园,走出国门,找到自己的地方,还是决定留在家中,毕业后从大学到成人生活都有巨大的转变。
走向大学代表着迈向成年的重要一步。无论学生是在家里还是去上大学,这一举措代表了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分离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高中的结束标志着童年的象征性结束。生活的这一阶段,特别是当学生离家时,通常被称为“空巢”。许多家长对这些变化充满热情,开始他们觉得自己受到的约束更少,空闲时间更多,不再忍受大声的音乐或者电话,电脑或汽车的竞争。但是在诸如“这里很安静”等评论中,都会有一种很长很大的失落感。
父母会感觉空虚。
感觉空虚是这个分离阶段的特征,他们或许会在空闲时间去整理打扫你的房间,即使你的房间依然是干净如初。没有他们作为主要看守和保护者的角色,父母可能会感到毫无准备或不舒服。他们还时刻关注着你所在的城市的天气和新闻,关心你的一切。
父母会感觉担心。仿佛你已成了断线的风筝,他们掌控不住了。
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自由和时间,不再需要父母的照顾了,需要自己在外拼搏。一旦进入大学时,父母对他们孩子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知之甚少,他们不再知道儿子或女儿下落的细节,也无法对孩子冷暖饿寒做出判断。
父母已把你当做同龄人。
以前上学的时候在家里还是特别容易跟爸妈闹矛盾的,那些大大小小的事都会让我们吵架一番,甚至还会生一天的气呢!
直至去年九月来校报到,其实那几天我都没太在家提这件事情,因为不太想让离别太伤感。还记得那天妈妈帮我收拾好寝室床铺之后,我下去送她回家,就在她出校门跑进公交车的那一刻,我流泪了,我没有转身,静静地盯着她,我也看到她在擦眼泪......
不知不觉,我在父母心里似乎真的长大了,过年回家之后和他们不再有过多的矛盾,更多的是吐露心事的聊天,他们对我的很多决定(在我看来以前是不会同意的决定)也都不再是直接反对,而是耐心问我原因、细节等。
离乡在校,我的安全成为他们最大的担忧,他们在头条上每每看到一些安全意识类文章都会立刻转发给我,每次打电话也都会强调我晚上不要出门,周六周日在外也要注意安全,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刻刻叮嘱我的学习,可能觉得我到了该自觉的时候了吧!
记得去年的大年三十中午,吃年夜饭的时候,爸爸突然跟我提起以后嫁人的事情,爸爸说他和妈妈只有我这一个女儿,叫我毕业之前不要找男朋友,等到工作稳定之后在家周边找一个可靠的男生,还说一晃我就真的长大了......就在那天,我可能算第一次真正看到爸爸落泪吧,正在吃饭的我也忍不住崩泪,后来还是妈妈转移了这个话题,那时我真的开始觉得我要好好回报爸爸妈妈。现在他们两个就像小孩子,跟我打电话会凑在一起,说要看我的新发型;收到我的节日礼物,感动的直接连打我好几个电话,说自己直接感动的落泪;
他们就是我的动力,我周末泡图书馆的动力,我没课早起的动力,我认真坐前排听课的动力......
我爱他们!
家长与大学生怎样沟通?
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成为大学生后的心理活动:希望完全独立,有自己的空间、隐私,有自己的行为自由,不希望家长过多干涉和过于管束。同时,作为处于身体和心理还在不断成长中的年轻人,十分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关心。建议:
1.像面对朋友一样面对孩子,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断,是个自主的“他”。支持他的爱好和有益的想法;对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,不要一厢情愿的过多地提醒唠叨。
2.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: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,当代大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和信息已经远远多于一般家长(专家除外),他们所不足的只是社会经验不足,在识别事物本质方面缺乏经验,缺少社会实践的历练。作为家长,一方面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,了解新知识,学习新信息;另一方面,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加以注意。家长和孩子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,共同进步。
3.生活上多关心,尤其是身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青春期困惑,身体有可能遇到的疾病,家长要适时点拨。零花钱根据经济状况适当给予,不要自己省吃俭用,却惯下孩子大手大脚追求名牌的毛病,鼓励他们勤工俭学,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挣钱。
家长与大学生怎样沟通?
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成为大学生后的心理活动:希望完全独立,有自己的空间、隐私,有自己的行为自由,不希望家长过多干涉和过于管束。同时,作为处于身体和心理还在不断成长中的年轻人,十分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关心。建议:
1.像面对朋友一样面对孩子,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断,是个自主的“他”。支持他的爱好和有益的想法;对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,不要一厢情愿的过多地提醒唠叨。
2.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: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,当代大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和信息已经远远多于一般家长(专家除外),他们所不足的只是社会经验不足,在识别事物本质方面缺乏经验,缺少社会实践的历练。作为家长,一方面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,了解新知识,学习新信息;另一方面,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加以注意。家长和孩子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,共同进步。
3.生活上多关心,尤其是身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青春期困惑,身体有可能遇到的疾病,家长要适时点拨。零花钱根据经济状况适当给予,不要自己省吃俭用,却惯下孩子大手大脚追求名牌的毛病,鼓励他们勤工俭学,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挣钱。
孩子读大学期间,父母需要频繁沟通吗?
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,需要适当沟通。父母与子女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,但孩子长大的过程不应该是渐行渐远渐而无书(书信)的过程。原因如下:
1.初读大学,孩子心灵需要慰藉。读大学的孩子,初次离家,面对新环境,想家情绪很浓,需要父母及时地安慰、鼓励。
2.知识增长,并不是心智成熟。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弱。离开父母,独自面对生活学习,会有很多困惑。家长应及时了解,适时宽解,适时指导。
3.孩子远行,父母心牵挂。俗语说,儿行千里母担忧。特别是独生子女,是父母和家庭的全部希望和寄托。孩子走多远,父母的心就会跟多远。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,多沟通,以解牵挂、思念。
4.及时沟通,慰藉父母孤独。孩子远离是独生子女家庭孤独的开始,是二老四目相对的“养老模式”的开始。多于子女沟通,可以弱化或抚平孤独感。
父母与孩子是前世的因缘,且行且珍惜。父母应让孩子在父母关爱的目光中渐行渐远,到达人生的彼岸。
打字不易!请***关注并不吝点赞、转发!
需要而且必要。
首先是亲情的呼唤。常言说得好:儿行千里母担忧。孩子读大学,大都是远离父母,空间的隔阂更加大了父母对儿女的思念。他们并不会随着儿女的长大而撒手不管,因为这是天性使然。做儿女的一定不要以为自己翅膀硬了,自己可以单飞了而忽略了父母的关爱。或许他们有点唠叨,或许他们的观点有点落后,或许隔代之间有时候有点矛盾,但这些背后都是浓浓的爱呀。
其二,不断的交流,能及时传递相互的急需,能够优势互补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:交流少了,慢慢就陌生了。亲戚如此,朋友如此,儿女与父母之间也如此。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,有时又有对对方的需求,只有平时双方交流频繁,说话无间,有事了才愿意告知对方。现在全世界都是命运共同体,需要共商共建共享,我们每个血浓于水的家庭更应如此。
我表妹一个宝贝女儿,在北京读大学,对父母一天早中晚三问安,偶尔有一次有事错过了,事后必说明情况。现在已经读研了,仍坚持不懈。每次见到他们,父母谈到女儿是骄傲不已,幸福无比;女儿谈到父母是热情洋溢,快乐至极。令人羡慕,值得学习。
所以,不管从那个角度说,孩子们读大学了,都应该继续与父母畅所欲言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构建和谐家庭,才能把我们的和谐社会构建的更好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tnbw.com/post/458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