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本,大学本科毕业证

《大学》这本书是讲的什么啊?
主要内容:
《大学》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、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,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、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,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。
《大学》提出的“三纲领”(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)和“八条目”(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),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,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,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。
《大学》这本书是讲的什么啊?
主要内容:
《大学》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、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,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、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,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。
《大学》提出的“三纲领”(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)和“八条目”(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),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,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,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。
大学本科的“本”是什么意思呢,为什么要用“本”字而不是别的字?
大学本科的全称叫做“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”,从字面上来理解,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。大学本科学习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识,主要是基础通识课程,基础专业课程。到了研究生则是更加系统钻研的学习。
大学本科这个称谓是一个舶来品。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,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,所以关于高等教育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袭西方制度的。在英语中,本科”英文为“Undergraduate”,而该词意为“还未拿到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”,所以《教育学名词》把它译为“大学本科生”。
相对于本科来说,还有一个预科。在1928年《中华教育词典》解释说:“对预科而言。学校内学级编制,于预科之上,冠以本科,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,进研专科学问。读完预科毕业以后才能够读本科,而这个制度至今仍然在很多高校沿用。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预科,分数比本科要低,报考预科的考生需要多读一年,通过考试以后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。
虽然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沿袭西方国家的,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与我国古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。本科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宋朝,宋史·选举志一》:“开宝三年(***0年),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,得一百六人,赐本科出身。”我国在公元前124年创立了官立大学,但据古籍记载,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“大学”之称。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为意大利建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,她也被誉为欧洲“大学之母”。
所以关于本科这个称谓是延续了宋朝的说法。古代的科举制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,在科举制中想要考上“大学”也需要分为六步,从童生,生员,秀才,举人,贡士,进士。秀才每三年考一次,考上进士以后还要参加一次会试和殿试才能成为“本科”。所以就有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。
而会试和殿试不同于秀才、举人和进士的考试,前面的考试分别对应三次不同的考试。但会试和殿试算是一科考试,所以会试和殿试就是参加了同一科考试。所以本科就是同一科考试的意思。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学历的意思,秀才、举人和进士才是古时候的学历,而最高的学历则是状元。通过了同一科考试以后,由皇帝钦点状元。
现在的专科起源于就不那么早了,一直到了民初的时候才出现。1929年,民国***颁布《专科学校组织法》《专科学校规程》,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,分为甲乙丙丁四类,即工业、农业、商业和医学四种,修业时间为两至三年。无论是从办学性质还是学制上,这与现在的专科学校大抵相同。
按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,主要分为专科(高职)、本科、研究生(硕士学位、博士学位)等阶段,其中本科生是目前大学生的主力军,而且很多人对大学生的基本认知也停留在本科生的阶段,甚至很多人普遍认为只有本科生才能被称为“大学生”。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,但也的确体现了大学本科生在国内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。
近来,有人对大学本科的称谓提出了疑问,大学本科中的“本”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要用“本”,而不是用其他的字呢?对于这个问题,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。
对于大学本科的理解,其实有好几种解释,我们先来了解以下两种具体的解释:
解释1: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学本科全名叫“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”,从字面上来理解,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。
解释2:大学本科的称谓来源于西方,众所周知西方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更早,大学本科的这种称谓来源于英语,在英语中我们注意到“Undergraduate”的一词大概意思为没有拿到学士学位的大学生,而在《教育学名词》也译为“大学本科生”。
解释3:大学本科在我国古代也早已形成,在宋代的《宋史·选举志一》中就提到了“本科”一词,自此也开始延续;到了清朝科举制废除之后,“本科”的叫法确实被保留了。在《中华教育词典》中也写到了“对预科而言。学校内学级编制,于预科之上,冠以本科,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,进研专科学问。”
对于大学本科的解释有很多,但是多数人认为这种只是一种传承而已,是从西方或者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称谓。对于大学本科的解释不少,但说明当时为什么要用大学本科中的“本”,可能这种说明并不多,甚至可以说并没有这样的解释。
对于大学本科的这种称谓,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是一种传承或者说一种称谓即可,没有必要过分的追究字眼,没有必要非得将每个字都弄清楚、搞明白,如果对于这种称谓进行过分追究的话,显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也可以说这种探究是徒劳的。
一群傻孩子瞎抄书。
大学“本科”源于清末废除科举后建立新式学堂制度,张之洞等人制定的“癸卯学制”。这个“本”指的是主干(“本固枝荣”的本),即学生的主修专业。当时大学分预科(不分专业)和专科(分专业),专科分为工、农、医、师等专业,学生所选之主专业称为其“本科”,即主学历;本科毕业之后可以以选修其他专业,相当于现在的二学位。建国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,沿用“本科”的说法,将四年制五年制的大学教育称为本科,二年制、三年制的大学教育称为专科,本科仅代表学制长短,已经和最初的本科有不同的含义。
大学本科的“本”是什么意思呢,为什么要用“本”字而不是别的字?
刚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,词典中对本科的解释是“大学或学院基本组成部分,区别于预科、函授部等”。当然,不同的文献资料,对于“本科”一词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。
“本科”之所以称之为“本科”,而不叫其他杂七杂八的“x科”,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:
首先,“本科”是约定俗成的词汇。
有人说,“本科”二字是“舶来品”,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新名词。这个新名词叫着叫着,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新词汇。不管是舶来的新词汇,还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老词汇,本科这个词的流传都算是相当久的存在了。这就好比我们之所以称桌子为“桌子”,归根到底是约定俗成的结果:我们的先辈一直叫桌子为“桌子”,所以现在的人这么称呼,以后的人也自然如此称呼。同样的道理,人们先前称呼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大学为“本科”,那么在约定俗成之下,无论是现在之人还是后来者,都会称其为“本科”。
其次,本科的“本”含“基本”、“追本溯源”之意。
本科讲究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,本科生四年的学习,大多以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,含有“追本溯源”的韵味。在大学三种层次的学历中,专科居下、本科居中、研究生居上。同时,很多用人单位看第一学历,很多时候就是看受聘者的本科母校是属于哪个层次的高校。
第三,本科是相对于预科而言。
在科举制度的应试中,“本届”也称之为“本科”,意思就是这一届、这一科的意思。举个例子,比如古代的某一个学子在参加了某一年的会试之后,又在同一年参加相应的殿试,那么我们可以称这个学子为“本科出身”;但是,如果这个学子当年度参加了会试之后,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殿试,而是选择在三年后才参加殿试,那么他就不能称之为“本科出身”了。所以,在这个层面上,“本科”的“本”应该讲究的是“原汁原味”的韵味,这就好比应届毕业生和复读多年的考生之间的区别。
而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,很多高校推出了“预科班”,招收“预科生”——高考分数不够的考生,可以在“预科班”就读一年,一年之后如果顺利通过相关考试,那么就可以“预升本”,由原本的预科生变为某一所高校的本科生,档次提高了一大截。所以,本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是要与“预科”区分开来。当“预科”取消之后,本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流。
现在,你知道为什么“本科”的“本”不能换成其他的字了吗?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tnbw.com/post/340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