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大学信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

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

huangp1489huangp1489时间2024-03-22 05:53:36分类大学信息浏览30
导读:《大学》上说: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何谓“明明德”?《大学》上说: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何谓“明明德”?“古人说:‘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’核心价值观,其实就是一种德,既是个人的德,也是一种大德,就是国家的德、社会的德。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如果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,莫衷一是,行无……...
  1. 《大学》上说: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何谓“明明德”?

大学》上说: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何谓“明明德”?

“古人说:‘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’核心价值观,其实就是一种德,既是个人的德,也是一种大德,就是国家的德、社会的德。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如果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,莫衷一是,行无依归,那这个民族、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。”

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是《大学》中的第一句话。《大学》本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宋代朱熹将其单列成“四书”之一。从内容上看,《大学》是一篇极为珍贵的古代教育哲学论文。《大学》体大思精,以人为根本,以培养君子为目标。《大学》的哲理福国利民,是人成就功业、立身行道的指南。全文纲举目张,事理完备。其哲理精微,由内而外,由己而人,从抽象概念到实际功夫,宗旨即是做大人与君子。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三个“在”层层递进,被称为大学之道的“三纲”,“三纲”即三个宗旨、三个纲领。而从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到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则被称为大学之道的“八目”,“八目”指的是为了达到“三纲”而设计的八项条目功夫,或者说八个进修阶梯。

所谓“明明德”,第一个“明”是动词,第二个“明”是形容词,意指不断地彰明人自己内在的光明的德行(仁义礼智信等),培养高尚的道德。古人认为,人的德行赋之于天,***皆有,但并非***都能自觉。孟子讲善性,认为人心是良心,人情是真情,所以他说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”“仁义礼智,非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”“圣人与我同类”“人皆可以为尧舜”。

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

“明德”即“善端”“善性”。“善端”如星星之火,泉源细流,如欲“善端”培养成“善性”(即圣人之性),必须“扩而充之”,同时还要谨防腐浊的玷污。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”,所以“明明德”的第一个“明”就是要阐明、彰显、发扬光大,这正是修己、内圣之道。

所谓“亲民”,是指亲和百姓,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,爱护民众,这也是儒家“德治”“仁政”思想的来源。孔子说“仁者爱人”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,孟子说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“亲亲而仁民、仁民而爱物”,都是一种亲民的思想。

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宋儒程颐、朱熹解“亲民”为“新民”,即除旧布新、洗汰旧的不良习惯,刷新自我、革新人民的精神面貌。其实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,都是中华文化的一贯思想,也是先圣先贤的理想追求之一。要“新民”,必先“亲民”,“亲民”的目的是为了“新民”,也就是说,只有真正的“亲民”者,才能使民“新”。所以,“亲民”正是安人、外王之道。
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德是什么?从何而来。德是善,是美,是真。从何而来?从天而来,人生而有之,是自然赋予,德自天生,人本自有,德者,人之所得于天也。

中国是一个教育制度在夏商周三代就开始走向完备的国家。在周代,王宫、国都乃至闾巷都有办学。以公学为主,也有私学。像孔子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广泛办私学的人。这也是他早期生涯中的一个主要谋生手段之一。

按照朱熹的说法,当时“人生八岁,则自王宫以下,至于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学,而教之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礼乐、射御、书数之文;及其十有五年,则自天子之元子、众子,以至公、卿、大夫、元士之适子,与凡民之俊秀,皆入大学,而教之以穷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之道。此又学校之教、大小之节所以分也。”

可见“大学之道”指的是“穷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之道”,其关键“在明明德”,这是有别于所谓“小学”以及“俗儒记诵词章之习”(譬如八股科举应试之学)。

这里两个“明”字,前字作动词解,意为“觉察明了”;后字作形容词解,意为“光明的”。因此“明德”是光明之德,而“明明德”是“去认识明了光明之德”。

也就是说,所谓大学的根本在于去学习认识道德的光明。

人自性的道德能使人心走向光明,这也是陆九渊论心,王阳明以“良知”为本的根源。

认识恢复人本具的道德光明,也就是复归本性,如孟子言性善,强调从“恻隐之心”,从“不忍人之性”而习得“王道”。这即所谓的大学之道。

《大学》本来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南宋时,朱熹将《大学》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合成四书,作集注,就是后来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朱熹的集注已被后代学者发现有很多地方,难以自圆其说,所以不能偏听偏信,要有自己的思考。

要理解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就要先知道《大学》是为谁所写,目的是什么?

在古代,“大学”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成为政治领袖的高等教育机构,所以,《大学》并不是写给平民百姓看的,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中的“家”也非普通百姓之家,而是“大夫之家”。

明白了《大学》是为了未来的政治领袖而作,就能理解“明明德”这句话是,彰显高明的品德。

在这里,彰显高明的品德并不是沽名钓誉的行为,因为"明德”并非是普通百姓的高尚德行,而是国君善待百姓的美好品德。一个国君如果能在天下彰显高明的品德,就说明君主有君主的风度,臣子有臣子的情操,百姓就会幸福,社会就会稳定。

整个《大学》的目的,就是教育这些未来的政治领袖,能够像尧、舜、禹这些贤君一样,彰显善待百姓的美德,能够亲近百姓,能够使国家中的人,都能做自己该做的事,使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,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境界。

可以说,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是整个大学要实现的目标,也就是《大学》的三纲。要如何实现这个目标,就要靠个人修为,也就是通过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这八目来修炼自己,培养自己作为明君的德行。

《大学》的篇幅虽小,但却意味深远,是先秦儒家哲学一个不可分割的典籍,如果你把《大学》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易经》、《中庸》结合起来看,就会发现里面有孔子所说的“一道而贯之”,说到底,先秦儒家强调从国君到百姓都要由内而外、修身养性,形成合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当全社会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,整个国家就会是理想的国家。

清朝学者颜元(1635-1704)曾说过,“必破一分程朱,始入一分孔孟。”说的就是,要真正了解孔孟精神,就要抛弃程颐和朱熹的集注。朱熹对于先秦儒家哲学的注解,很多地方并不合理,所以,还是要从阅读原典开始,遇到不懂不明的地方,多参考别的学者的看法,再在这个过程中,加上自己的思考,做出合理的判断,形成自己的看法。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tnbw.com/post/10198.html

明德大学正心
高考大学分数线,高考大学分数线排名 计算机等级考试初级,计算机等级考试初级是几级